更正一下问题中的错误,“姜”是姓,而不是名。
比如史书中记载的庄姜、宣姜等,她们都是姜姓女子,而且都来自齐国。“庄姜”的名字由来,是因为齐国的姜姓公主嫁给了卫庄公,所以叫“庄姜”,类似于后世张姓女子嫁给王姓丈夫,就叫“王张氏”一样。同样,“宣姜”的名字,是因为齐国公主嫁给了卫宣公。
这道题的问法有毛病,错把姓当成了名。
以孟姜女为例,他实际上姓姜。人们习惯上把一家的几个姑娘从大到小排列排序为,排序为,孟,仲,叔,李。以姜姓为例,就是孟姜,仲姜,叔将,李姜。由于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因此,历史人物中孟姜,仲姜就非常多了。
我们看春秋时期历史的时候,名字中带“姜”的女子很多。比如鲁桓公的夫人文姜,鲁庄公的夫人哀姜、叔姜,郑庄公的母样“武姜”,晋武公的夫人齐姜;卫庄公的夫人庄姜、夷姜等等。但严格来说,这里的许多姜都不是名,而是姓或氏。
春秋时期,对人的称呼并不是后来的姓加名的模式。而且孩子也并不都姓父亲的姓。姓与名本质上都是对人进行身份区别。比如齐国,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封地,姜太公的祖先姓姜氏,夏朝的时候,姜氏的祖先一部分封于吕,一部分封于申,三代时期,有以地为姓的习惯,所以,姜太公又称吕望。就是以地为姓,当姜太公封于齐之后,他的后人们有以国为姓的,有以地为姓的,但他们都是姜氏之后。
古代氏是别贵贱的,也就是说,有氏的,其祖先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也可以直接理解为氏族的首领。同一氏之下,可能有很多姓。上面的姜氏就是例子。
古代诸候国为了保持血统的高贵,不同国度之间可以相互通婚。一个国度的公子可以娶另一个国度的公主为妻。这样,就使得后代的血统在父母双方都是高贵的。这就是古代继承制中,嫡子的位置远远高于庶子的原因。因为他们以后在权利的继承和争夺中,不得可以得到父系的支持,还可以得到母系的支持。
春秋时期,齐国申国都是姜氏,特别是齐国,是一个大国,齐国的公主嫁与其它诸候国为妻的,统统称之为某姜。比如齐姜,齐是姓,以国为姓,姜是氏。齐姜,就是齐国姜氏。齐姜合在一起就是姓加氏。宣姜,是卫宣公的夫人,宣是丈夫的谥号,加上自己的氏号,就成为宣姜。比如哀姜,是鲁庄公的夫人。哀,是她自己的谥号。为什么称“哀”呢?因为哀姜在鲁庄公去世之后,与庄公的兄弟庆父私通,造成两代鲁公的被杀,给鲁国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比较后面,齐桓公以娘家人的身份把哀姜处死。因为她的下场很悲哀,所以谥号为哀,称为“哀姜”。上面的这些称号,其实都是史书用的。并不是人物在世时现实使用的。这一点,无论男女都是一样的。比如齐桓公,在继公位之前,称为公子小白,在现实中,他的父母长辈称他为“小白”,百姓称其为“公子”。至于后世写史者把他写成姜小白的,纯属是强做解人。与其叫姜小白,不如叫齐小白更合理一些。因为齐里肯定有姜,姜氏不一定都姓齐。前边说过,姜氏封国还有申。所以,姜不仅有齐姜,还有申姜。
战国时期是个过渡,到汉以后,姓与氏就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分别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就常写姓某氏。这时,一般人的称呼就用姓加名的模式了。秦始皇的时代,大约还不完全是姓加名的模式。比如秦始皇名“政”,一般称之为赢政,也有称为赵政的。称为赢政,因为秦国是赢氏,称为赵政,因为他母亲是赵国人。也就是赵国人生的儿子“政”,战国时,这也是一种称呼方式。
总之,我们今天所见的历史书上,春秋时期女子名字中所带的“姜”,虽然在排名较好个字上,但他们大都不是名,而是氏。历史没有给出她们像后世那样独立使用的名。
比较后面再说一个带姜的名人,这就是“孟姜”。排行老大的,称之为孟,比如我们现在称为孟春,孟夏就是这个意思。老大不是称为伯吗?对。正妻所生的嫡子,老大称伯,庶子为老大,就称孟。老二称仲,无论与“伯”排,还是与“孟”排,都是一样,因为有“伯”在,无论是孟也好,仲也好,都没有继位的合法性。因此,所谓的孟姜,就是姜氏某一代中庶长子留下的支派。
不是古代女子多姓姜,而是古代人大都姓姜。在春秋,战国时期,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只有贵族才能有姓,因为周天子姓姬,故笫一大姓是姬。姜姓则来源于姜子牙。其他的姓,都是后期产生的。
姜是古姓。古籍中留下来的女人名很少,往往是来自国度的国氏,或者姓,或者谥号或者夫君的一些名称来代表。
先秦之前的姓氏制度与秦汉后有很大区别,相当复杂,学问很深。
举例来说,你是姬姓,你被封到某个地方,比如这个地方叫陈,你后人就以陈为氏,后来姓氏制度变化,大家就把陈当做姓了。再比如你是周天子的儿子,是王子,后来干脆以王为姓氏了。
这些知识是阅读先秦古籍的基础,如左传,看一看,大有收获,里面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