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宝宝起名 >灵乌赋范仲淹

灵乌赋范仲淹

发布时间:2024-06-14 03:30:55文章类型:原创文章
起名头像
方圆起名网林大师
资深起名专家

灵乌赋范仲淹

范仲淹《灵乌赋》全文如下:

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涂矣。“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翔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

彼哑哑兮如诉,请臆对而心谕:“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

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欲去君而盘桓。

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者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

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逊,人言曷病。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

城苟圮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宁鹓鹐之饥于云霄兮,鸱鸢饫乎草莽。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

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优优,而大者乾乾。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灵乌赋范仲淹

灵乌赋

《灵乌赋》,一为梅尧臣对范仲淹的劝慰之文,一为范仲淹回梅尧臣的劝慰之文。范仲淹生性耿直,看到朝政过失都要理直气壮的批评,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被吕夷简蛊惑君主贬为饶州知州,后又几乎贬死岭南。范仲淹妻子李氏病死在饶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县令的梅尧臣,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劝范仲淹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从此拴紧舌头,不要多事。范仲淹立即回写了同题《灵乌赋》给梅尧臣,斩钉截铁的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为世人所千古传颂。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排名较好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灵乌赋范仲淹

范仲淹的一篇辞赋,名为《灵乌赋》。这篇赋文的名字很多人可能没听过,但文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8个字却风靡了近千年。

之所以会写这篇辞赋,范仲淹确实是被逼得忍无可忍了。从景祐元年(1034年)开始,因为正直谏言范仲淹就得罪了宰相吕夷简,从开封府一直被贬至饶州。在饶州期间,范仲淹仍造福一方,小人看不下去,又将其贬直岭南。仕途不得志也就罢了,更令他伤心的是发妻李氏的离世。此时的范仲淹自己身染重病,老伴走后他算是被害得家破人亡。当时好友梅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写了篇《灵乌赋》劝他,希望他能少管朝堂上的闲事,少说点大实话,保命要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悲愤不已的范仲淹用梅尧臣的原题,也写了篇《灵乌赋》:

这篇辞赋写得不短,通篇义愤填膺,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等多种写作手法。全文要表达的就是:虽然大家都讨厌乌鸦,不喜乌鸦叫,但它仍要拼力发声;虽然朝堂上的人,都不喜欢我范仲淹说大实话,但我要和乌鸦一样"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相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8个字显然更有力量。它体现的是一种不愿妥协的气魄,也是一种坚持正义的决心。以范仲淹的个性,若不是被逼得气不过,他是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的,但这却是他一生秉承的原则。

展开剩余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