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黍”是较好早的粽子
古人把粽子称为“角黍”,因形状有棱有角、内裹黍米而得名。较好初,人们根据牛角的形状制成“角黍”,作为耕牛牛角的替代品,用于祭祀。
晋代成为标配美食
当时,人们流行在端午和夏至之际吃碱粽,成为标配美食。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有记载:“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了菱形、锥形等,口味也有所升级。
用粽子纪念屈原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这是端午食粽祭屈原之说的较好早记载。
宋朝就有“杨梅粽”
到了宋朝,人们干脆把果品也发展为粽子馅。除了常见的枣、糖,粽子还可加入松栗、姜桂、胡桃、蜜饯等材料。
北宋“排名较好美食博主”苏轼曾吃过包裹着杨梅馅的粽子:“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
世界上“较好古老”的实物粽子
除了文献记载里有粽子的身影,考古也有发现。在江西九江德安县,出土过一对南宋的粽子,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是现在世界上较好早的粽子实物。
明清时期成为“考生团宠”
这一时期,粽子更被赋予了吉祥含义。相传,当时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考前要吃一种细长像毛笔般的粽子,被称为“笔粽”,谐音“必中”。
如今,中考、高考时间和端午节相差不远,为缓解初三、高三学子的备考压力,老师会在班门前挂一些粽子,学生们跳高顶粽子,寓意“高中”,讨个好彩头。
从南到北,从咸到甜,从粽叶到馅料,再到包裹的形状,每个地方的粽子都有不同的做法和味道,到底哪里的粽子比较好吃?
作为南方粽子的代表,广东粽子不仅品种多样,口味也十分丰富。有人调侃,“给广东人一个粽子,他们能包下整个世界。”
肇庆裹蒸粽
广东的肇庆裹蒸粽是出了名的分量足,个头大,小的有1斤重,大的甚至超过4斤!
如此厚重的粽子,却只有糯米、绿豆、猪肉三种材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煮后散发出清香味儿~
粽子的名字有以下: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1]粽泰、浦粽、展粽、粽伯、盛粽、粽民
[2]粽建、武粽、芃粽、粽启、粽冰、粽合
[3]利粽、粽古、劤粽、粽昊、粽轮、彰粽
[4]粽波、宝粽、粽文、昭粽、富粽、轮粽
[5]粽玄、杰粽、粽霁、诚粽、粽池、欢粽
[6]粽郗、粽诚、宁粽、翌粽、林粽、粽清
[7]粽富、粽影、粽宜、平粽、粽富、健粽
[8]达粽、粽为、仁粽、逸粽、粽亮、珒粽
[9]耿粽、晓粽、有粽、粽金、滨粽、粽亦
[10]粽廉、昉粽、遥粽、粽华、粽炜、粽学
[11]霖粽、梁粽、粽年、云粽、粽砚、高粽
[12]粽亨、粽杰、岑粽、粽恒、固粽、维粽
[13]粽思、粽友、杭粽、学粽、弘粽、卫粽
[14]粽新、青粽、粽军、星粽、粽炎、锋粽
[15]柯粽、语粽、粽允、帅粽、粽长、粽翌
[16]粽萧、粽镜、宸粽、轼粽、致粽、恒粽
[17]粽雄、粽蓝、江粽、裕粽、怿粽、昌粽
[18]粽晔、瀚粽、粽复、生粽、粽裕、函粽
[19]劲粽、资粽、粽楠、绩粽、粽川、铁粽
[20]粽柏、粽劥、翱粽、粽沦、粽霖、粽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