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的。先以排名较好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排名较好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排名较好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排名较好句重复排名较好句,排名较好句又重复排名较好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排名较好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排名较好章、排名较好章竟仍是排名较好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排名较好、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相对不可以效仿
苄苢是一首古代的诗词作品,属于汉乐府诗的一种。以下是对苄苢的赏析:1.主题内容:苄苢是一首描写女子的咏史诗歌,讲述了受贬谪的妇人苄苢,孤寂凄苦的命运以及她对自己的忠贞思念之情。2.艺术特点:苄苢运用了古代诗歌的常见手法,如抒发感情的写景、比喻等。诗歌用词简练明快,表达了作者对苄苢忠贞坚贞的敬佩之情。3.情感描写:苄苢的命运起伏,寓意深刻。她成为人们所遗忘的存在,处于孤独的境地。然而,她依然保持自己的忠贞与思念之情,让读者对她产生同情与敬意。4.艺术形象的塑造:苄苢的形象通过描述她的衣着、容貌以及内心的感受来展示。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对苄苢有了真实而鲜明的感知。总之,苄苢是一首感人的古代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一个女子在贬谪中忠贞坚贞的形象。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对于研究古代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形象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