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营又区分为「上五营」、「中五营」、「下五营」均指所供奉的神将以示区分
上五营:
东营九夷军,主帅张圣者(法主公);
南营八蛮军,主帅萧圣者;
西营六戎军,主帅刘圣者;
北营五狄军,主帅连圣者;
中营三秦军,主帅李圣者。
中五营:指李,温,康,马,赵五大元帅。
下五营:为五鬼兵头乃供奉的神将,一般神坛都有一木架,上插五营神将(分东南西北中),神将头部约有两个拇指大,无身,谨以铁棒连接头部,分青脸(东营将),红脸(南营将),黄脸(中营将),白脸(西营将),黑脸(北营将),以五色代表五营,正循应天地五行运行的道理,而木架我们一般又称为“五营斗”。五营又区分为「上五营」、「中五营」、「下五营」均指所供奉的神将以示区分
而这样用头部表示的我们很少见到,大多是以五营令旗取代,因为我们一般认为安五鬼头就是五鬼兵,是比较邪阴的法故正法(神)坛,则用「五营旗」,一般称之为「五营旗斗」,安五营并将大多是行法所需,调兵遣将之用,用途也是相当的广泛。
五营神将,或称五营将军、五营元帅、五营神军、五营兵马、五营旗等,简称五营,是中国台湾汉人民间信仰与东南亚的闽南人族群中,保护庙境或村庄的重要护法神。在乡间的村庄外围处随处可见。大小从1.5米高到3米高都有五营分为“东营军-青旗(青龙)”、“南营军-红旗(朱雀)”、“西营军-白旗(白虎)”、“北营军”-黑旗(玄武)、“中营军-黄旗”等五支神军以抵御邪魔。
这种信仰化在我国澎湖地区极为为达。主要是由于澎湖聚落皆呈集村的居住形态加上移垦之初遭逢恶劣生活环境瘟疫疾横行,造成居民对神鬼更具敬畏之心进而转化成明确的“境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古人是不太能明确明确区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这种外来敌人或猛兽的侵袭风险与集体精神世界的不安合二为一,形成了独特的心理防疫机制,即“五营神兵”系统。
五营兵马是流传于民间与道教的信仰之一,五营兵马又被称为:五营神兵(将)、五营官将(兵)、五营兵等,之所以称做五营,是因为其由五支成军队建制的神兵军团所组成,既:东营九夷军、南营八蛮军、西营六戎军、北营五狄军、中坛三秦军,这五支军队,他们是维护三界秩序和协助法师行法的神兵,他们拥有着完整的纪律,不会像其它兵马一样无纪律无组织;他们也拥有着完整的规则,会按照其所遵守的规则或者法师所制定的规则行事;他们也是保持着极高的作战能力,毕竟他们是神明的禁军,也是维护三界秩序的神兵;他们既有很高的忠诚度,也有组织性,他们是法师较好常用的兵马之一,几乎绝大多数的法师都会使用其用来行法。
闾山派,较好早起源于闽越故地的原始宗教,发展至今融合了道教诸派系(如净明道、灵宝派)的宗教形式,逐渐以福建为中心向外发展的一个民间大派系,大部分供奉闾山九郎为法主。
如果按照道教的角度来看,司额即为闾山大法院。兵马体系较为独特,通常说为五营兵马,即东营九夷兵,南营八蛮兵,西营六戎兵,北营五狄兵,中营三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