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南次一经》原经文:“又东又东四百里,曰擅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类:今猫科食肉动物兔狲。别称洋猞猁,乌伦,玛瑙,玛瑙勒。

兔狲体形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3千克,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通路弯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长时间地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伺机捕猎。叫声似家猫,但较粗野。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分布于中亚及中国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山海经》中的“类”为什么是猫科食肉动物兔狲呢?《山海经》描述古动物“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其状如狸而有髦”。意思是“类”的样子像“狸”。“狸”,即猫。兔狲体形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3千克,叫声似家猫。“兔狲”的样子确实像猫。《说文》:“髦,发也。”按,汉书所谓壮发。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髦,发中毫者也。”。本义:毛发中的长毫。
2、“自为牝牡”。“牝牡”即鸟兽的雌性和雄性。《荀子·非相》:“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史记·龟策列传》:“禽兽有牝牡,置之山原;鸟有雌雄,布之林泽;有介之虫,置之溪谷。” 意思是“类”兽雌雄一体。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山海经》的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原因当是兔狲既不是群居动物,也不是雌雄同居动物,而是独居动物,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旱獭的洞穴。人类一般很难看到兔狲交配。独居而又有后代,古人主观臆断“类”兽雌雄一体。所以,“自为牝牡”,属于《山海经》作者的主观臆断。
3、“食者不妒”。《说文》:“妒,害也。从女,方声”。“妒”字从“女”从“户”。凡“妒”则性淫,“不妒”则性冷淡。“食者不妒”,意思是食用“类”兽的肉会“不妒”,即性冷淡。这显然是《山海经》作者的主观臆断。主观臆断“自为牝牡”,则必主观臆断“食者不妒”。皆因为“兔狲”是独居动物。以女性独居,推测其性冷淡,进一步推测“兔狲”独居必“雌雄一体”、性冷淡,即“食者不妒”。
4、其四:“其名曰类”。《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较好甚。”故两体自为牝牡者曰“类”。《山海经》作者认为“兔狲”是“自为牝牡”,即雌雄一体,所以命其名为“类”。
结论:《山海经》中的古动物“类”,即今猫科食肉动物兔狲。
山海经中的兔子
以兔子为原型的神兽,我想大家脑海中比较新想到的应该是那住在月宫中的玉兔吧,毕竟它实在是太有名了。在传说中,月亮上不仅仅住着倾国倾城的嫦娥仙子,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玉兔,是嫦娥的宠物,千百年来一直在冷清的广寒宫中陪伴着美人。
在关于玉兔的传说中,它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大才能,只是负责捣药而已。不过,据说它所捣出来的药可以制成蛤蟆丸,是一种食之可让人长生不老的仙药,有可能王母娘娘所掌的长生不老药就是玉兔制作的呢。
原型像兔的上古神兽是犰狳。
犰狳是出自《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形状像一般的兔子却拥有鸟的嘴,鹞鹰的眼睛和蛇的尾巴,一看见人就躺下装死,一出现就会有螽斯蝗虫出现而为害庄稼。
出自《山海经·东山二经》: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
白话翻译:再往南三百八十里,是座余峨山,山上有茂密的梓树和楠木树,山下有茂密的牡荆树和枸杞树。杂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水。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兔子却是鸟的嘴,鹞鹰的眼睛和蛇的尾巴,一看见人就躺下装死,名称是犰狳,发出的叫声便是它自身名称的读音,一出现就会有螽斯蝗虫出现而为害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