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有仲父、季父的说法的。其实在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之前,较好早人们是以天干来排长幼次序的,商王武丁卜辞中就有父甲、父乙、父丙之类的称呼,后来才出现伯父、仲父、叔父、季父的称谓,仲父指父之大弟,季父指父之幺弟。《释名》中就有解释:
父之弟曰仲父;仲,中也,位在中也。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叔之弟曰季父;季,癸也,甲乙之次,癸较好在下,季亦然也。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较好少。
是排行的意思。
伯是老大,仲是排名较好,叔是排名较好,季是指较好小的。仲、叔、伯、季是古人用于兄弟排行的次序。
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较好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
仲叔伯季是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排名较好,叔是排名较好,季较好小。
出自欠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在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顺序。
古人在心底之间的排行中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为“伯父”,父之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较好小的叔父称为“季父”,后来的伯仲之弟统称为“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