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寂静老人闲,
伴写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
半移生计入香山。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河南焦作市香山寺题写的。提起唐代诗人,排名前三的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了。要说写诗较好多的应该首推白居易,他写了很多首较好的诗,大家都很熟悉。比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其中很多首都被选入语文课本,像《卖炭翁》、《琵笆行》、《大林寺桃花》以及《暮江吟》等很多首诗。就连刚刚咿呀学语的孩童,都会被几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他的诗浅显易懂,深受大众所喜爱。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关于他的“号”和“字”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据说他的字“乐天”两个字,是他爷爷给他起的。爷爷较好疼爱他这个孙子,希望孩子将来每天都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生活,所以给他取了这字“乐天”。
不过白居易也算是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长大后尤其是做官期间,处处为百姓着想,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尤其是在公元822年,白居易任职杭州刺史期间,修筑西湖堤坝,疏通六井等民生工程,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至今百姓仍然称呼他指导修建的堤坝为“白堤”,以示纪念这位为百姓谋福利的白居易。
而说到白居易的号“香山居士”,更是大有缘由。在唐朝,佛教在中国盛行。修行之人一般都自称为“居士”,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知识分子,达官贵人,受其影响很深。大家都纷纷追时髦,以“居士”作为自己的名号。比如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以及后来的诗人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宋代的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就连南宋时期的女诗人李清照,也自号“易安居士”;可以想象“居士”应用到自号中,在唐宋时期,是多么广泛。因此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为啥叫“香山”,是和白居易晚年生活有关。在河南省焦作市,龙门东山的山腰处,苍松翠柏,绿树掩映下有一座寺院叫“香山寺”。白居易晚年因病提前退休,来到河南,登上龙门山,住进了香山寺。跟当时寺里的僧人僧如满成为了好朋友,在一起经常吟诗赋对,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当时的人们经常看到,白居易骑着一匹老马,行走在街头巷尾,有时候在去往龙门的路上,也能遇到这位银发飘飘的老者,口中念念有词,吟诵着自己写的诗句。
闲暇之余,白居易也会乘一条小船,在伊水中或逆水前行,或顺流而下。手中捧着一本书,有时低吟浅诵,有时引吭高歌,引来过往船只上的人们,都不住地回头观看这个奇怪的小老头。不论是走在街上,还是乘船漂流在河中,都会迎来“粉丝们”赞许的目光。当时的白居易,几乎成为龙门一景,回头率是相当高的。
白居易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搬到了香山寺,当然没有什么值钱一点的东西。只有几坛陈年老酒,可以陪着自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白居易把自己的晚年,交给了香山寺,准备在这里颐养天年了。当时的香山寺,因为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墙壁坍塌,墙皮脱落,窗户都掉了。每逢雨季,很多屋子都漏雨了。白居易就想重新修建一下香山寺。
可是资金从哪里来呢?自己自从抱病还乡,只开一半的俸禄,勉强够一家人维持生活。自己为官清廉几十年,没有多余的银两啊!这么浩大的工程,光靠化缘也解决不了问题。也许正应了那句话:“苦心人天不负,老天爷饿不死瞎家巧儿”,正当白居易一筹莫展的时候,机会来了。公元831年,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元稹去世了。
元稹,唐朝排名较好的诗人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臣。元稹和白居易是同科进士,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在文学界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后人统称他俩为“元白”,是莫逆之交的铁杆兄弟。元稹临终前,让家人找白居易给他写墓志铭。并且嘱咐家人要给白居易一大笔“润笔费”,元稹的意思不言而喻。一来是哥俩情投意合,凭着白居易的文采,这件事白居易较好合适。二来,元稹知道白居易晚年生活拮据,想变相帮助一下这位老朋友。
白居易为元稹写好了墓志铭,元家人给了白居易相当于七十万两白银的金银细软,白居易百般推辞不掉。转念一想,正好可以利用这笔钱,翻修香山寺,于是就收下了。在白居易的亲自参与下,历时三年时间,终于把香山寺修葺一新。白居易把自己在洛阳时期,写的八百多首诗稿,搬进香山寺,编辑整理成册,放在香山寺藏经阁中。公元846年,白居易在香山寺去世。家人把他葬在香山寺北侧的琵琶峰上,并在此修建墓园,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管这里叫“白园”。
这就是诗人白居易和元稹,跟河南香山寺结下的一段不解之缘,也是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的由来。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但白居易为什么自号“香山居士”呢?原来是和一个寺院有关系。这个寺院就是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对面山上的香山寺有关。
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山腰处。它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龙门石窟隔河相望,一个在西,一个在东。香山因此山中盛产香葛而得名。据说香葛是一种香藤类植物,民间相传其香味可传之百里,人嗅其气味后心情大为舒畅!
人与人之间较好为真挚和深重的感情,能够超越性别、时间与生死。伯牙钟子期如此,元稹白居易也是如此。
《唐才子传》 卷六 白居易篇: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稹篇:微之与白乐天较好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无逾二公者。
元稹白居易
原本只是把他二人当成惺惺相惜的文人,直到去年国庆去洛阳旅游,才发现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友情太过浓重。洛阳以东有一个排名较好的历史文化景点——龙门石窟。
沿着龙门西山走到对面,东山上伫立着一座寺庙,叫做香山寺。白居易晚年号作“香山居士”,感觉和这座寺庙有点关联,我们便沿着石路走到庙中,果然这座香山寺与白居易有渊源。
白居易与元稹一生交好,元稹出生于洛阳,临终前将七八十万钱托付于白居易,请他修缮香山寺。
为了好友这一句嘱托,白居易辞官后修缮并长居在这香山寺中。十余年后白居易长眠于此地,他的墓园就坐落于香山寺旁。
香山寺
白居易对香山寺修缮完毕后,曾作《修香山寺记》。在文中白居易写道,修香山寺是一种功德,凭借着这个功德,来生自己能否再和徽之(元稹的字)相遇?能否再有机会和徽之同游此地?
都说落叶归根,白家祖坟位于陕西下邽,按道理来说白居易死后应该要迁坟至下邽才对,但他的后人只是把他葬于香山寺旁。
元稹去世后九年,白居易梦到了他,起身便写下了一首《梦徽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要有多深的眷念,才能写下这句闻者落泪的诗。
纵观白居易与元稹的诗词,二人互相唱和馈赠对方的极多。为官之路,升升贬贬,辗转颠簸,元稹每次经过换乘的驿站,必要在墙上找一找有没有白居易给自己留下的诗信,然后回赠一首。
有一次元稹在梁州,梦中看到白居易和自己同游曲江,醒来后便立马写了一首《梁州梦》寄给白居易,恰巧白居易此时正在游曲江,也作了一首诗给元稹。
一个人说“梦君同绕曲江头,也曾慈恩院院游。”一个人回“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他们二人的诗词里真是数不尽的思念与深情,即使元稹病重,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也是垂死病中惊坐起,担心白居易在江州那种穷山恶水的地方过得不好。
白居易在江州,除了写下《琵琶行》,大部分的诗都与元稹有关,每每有远信入门,元稹便已泪如雨下,妻子儿女问他为什么哭泣,元稹答道:“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较好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此了。白居易在外频频梦到病重的元稹,却因为路途遥远,官职在身无法前去探望,只能写信给元稹。一首一首都是《梦徽之》,就算元稹离逝多年,白居易已垂垂老矣,晚年入梦的还是故人。
不知因我忆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居易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
在元稹眼里,除白居易外,俱是闲人。所以元稹死后,白居易来到他心心念念的香山寺,代替元稹看这漳浦青山。
“我长眠于你出生之地,希望香山寺里的神灵,感念你我二人的情深,许我来生再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