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作为鲁山人,不仅有丰富的遗迹、文物,还有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相印证。他们都是鲁山墨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墨子出生在鲁山熊背乡竹园村,年轻时在西茅山教授弟子,这期间与鲁班在风筝山比巧,鲁班飞鸢三日不下,墨子木车载荷行动如飞;鲁班又在文殊寺抽取银杏树中心板;二人又在鲁山西南边锤白云山骆驼峰刻石对弈,巨石因名棋盘石。
墨子年老时,由于壮志未酬,感人世变幻,就回到故里熊背乡隐居,原姓墨字去掉土,改为黑姓,至今黑隐寺一带有黑姓子孙。所处山沟,因名土掉沟,后人建寺供奉,因名黑隐寺,谐音“黑隐士”。
墨子长期居住山洞中,死后葬于附近,山洞即墨子洞。据说墨子晚年归隐鲁山时,意欲著书立说,却找不到一处清雅之地,后鲁阳公得知此事便在金山环岛上为墨子建造了著经阁,那里环境清幽,绿水青山,墨子十分满意,在那里用8年时间完成了《墨子》一书。
又说墨子在南天门升仙成道,后来成为道教神仙,在西汉时还有人见过他。墨子与相家有亲戚关系,鲁山相家沟村的相家过去看守尧山镇的墨庙,并是“膛匠班”“成义堂”的倡立者。这些传说体系完整,互相联系,共同组成了墨子在鲁山的生活画面。
答:根据《神仙传》记载,墨子82岁的时候,对人间的各种学问已经玩到家了。墨子太聪明了,军事、教育、帮派……什么都玩过了。他和孔子齐名,他的门徒遍及天下,他一声呼唤,门徒可以为他赴汤蹈火,万死不辞。除了帝王之外,这也算是人生赢家了吧。于是,他遣散了弟子,跑到深山里修仙。
墨子很聪明,修了不久,他在山里读书,山谷中就有声音跟着他读书,只闻声,不见人。
墨子知道,这是得道的前兆。又过了不久,有一个人夜里来找他。墨子凭直觉,觉察出这个人不是凡人。来的果然不是普通人,而是山岳灵气化成的神仙。
神仙说:“让我来教你道法。你想学什么?”
墨子说:“我想学长生不老,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光。”
神仙就拿出一部秘笈来,叫《朱英丹方》,又拿出一部《五行变化之术》,说:“你要学的,都在这里了。你天分太高,一学就会,我不用当你老师。”
说完,神仙就不见了。墨子照书修炼,成了地仙。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听说墨子还在,派人去请,墨子不肯出山。
后来,在道教神话里,墨子成为太极仙卿,治马迹山。这座马迹山,就是江苏无锡太湖边上的马山。现在是马山旅游度假区。其实,这是墨子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