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起名知识 >大孟鼎的历史故事

大孟鼎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26 00:16:37文章类型:原创文章
起名头像
方圆起名网林大师
资深起名专家

大孟鼎的历史故事

气势磅礴的西周青铜重器——大孟鼎

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西周时代的大盂鼎,具有高度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青铜器的较好代表,堪称一绝。该鼎造型端庄、形体巨大、气度恢宏。通高约100厘米,重达153.5公斤。

大孟鼎,屡见著录,一直受到海内外学术界重视,久已闻名于世。器名前面加“大”字,不但表示本身的硕大,而且也为区别于同一人所作的同类器中较小的器。故铜器中又有小孟鼎(原器已佚,今仅存拓本)名称。

大盂鼎,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省眉县礼村沟岸中出上。初为宋瑞卿所得.继为岐山县知县周赓盛强夺去,后为刘喜海得到。又为袁保恒以七百金购去,再后左宗棠以重资向袁购得转送给潘祖萌。1951年播氏后人潘达将鼎献出,原藏上海博物馆,1959年移至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西周时代几件相对较大的鼎之一。圆形垂腹,口沿二立耳,三足略呈马蹄形。器颈和足上部均饰兽面纹,地纹为回纹。兽面诱刻深峻,鼻眼凸出,神态威严。腹内壁铸有铭文,由干篇幅较长而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10行后半部9行,共计293字。铭文书体还保留有商代后期笔画的首尾常作尖细状,而笔画的中间部分用粗笔的所谓波碟体特点。书体雄健有力,优美自然,气势磅礴,极富神采。

大孟鼎上的铭文

大盂鼎是一件极为重要的青铜器,是公认的西周初期康王时代的典型器。其重要之点还在于该器铭文的史学价值。

大孟鼎上的铭文记述了西周康王二十三年在宗周对贵族盂的一次册命。铭文内容酷似《尚书·酒浩》。本文开首,周康王即昭告周王朝立国的经验和殷丧国的教训。歌颂了周文王与周武王:“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匍有四方……”意为文王、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统治了天下四方。铭文接着说到周王朝所以能立国,是因为各级官吏不饮酒,而只用酒来祭祀天地和祖先。殷王朝所以失败是因为各级官吏天天饮酒作乐。康王让盂效法其祖南公,命盂管理兵戎之事,并告诫盂要努力辅佐周王治理天下。铭文比较后面记载康王对孟的大量赏赐,物品主要有鬯(一种香酒)一卣(青铜盛酒器)、衣服、车马和插在狩猎车上的旗帜。赏赐中包括大量的土地和奴隶,奴隶中有周人旧有的和从殷人那里接受来的。文中的“锡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人鬲”就是奴隶,“鬲”原本是一种炊煮器的名称,奴隶主贵族用“鬲”字称呼在太阳下劳动而被晒黑皮肤的人,就如“鬲”被火烧熏黑了一样。“驭”是赶车养马的奴隶,“庶人”是农业生产奴隶,“邦司”与“夷司王臣”分别属于周人旧有的和从殷人那里接受过来的管家奴隶。总计一下,周王一次就赏赐给盂1700多奴隶。

大孟鼎的历史意义

它证实了史料中关于周初武、成、康三代都曾经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分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本器铭中所记给南公之孙授疆土,并赐予乃祖南公旅,使其担任要职,正说明这种情况。

它排名较好次记载了对诸侯贵族的册命仪礼内容。“册命”顾名思义就是册封和任命。册之于典,应是记于竹简之上,册字就是成捆成束的简的形象字,所以典字从册。封就是封疆土,封字本身即从土,《说文》:“爵诸侯之上也。”任命,就是诸侯担任何种职务,不仅要经过王的认同,还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即举行一定的礼仪,才算正式成立。本铭可证。从本铭可以看到,这种册命制度,应始于周初,在对诸侯的分封中逐渐形成,而为后世所不断完善。

它说明了周王朝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而且当时奴隶中还分有等级,上有较好奴隶伯、臣,下有一般奴隶“驭乎至于庶人”,从事农业劳动而无特殊技能的庶人,则是被压迫阶级的相对较低层。

大盂鼎铸造精工,造型与花纹庄重典稚,铭文书法娴熟秀丽。铭文内容是研究西周史的可靠的排名较好手资料,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从两器冶铸工艺水平,到书法艺术和铭文内容,都有着超凡的重要愈义,不愧是祖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

展开剩余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